“成功谣言”为何屡屡得逞
文章来源:成都成华脑康医院 发布日期:2017-09-06
从本质上看,谣言只是一份未经确认的信息片段,但它总有办法在我们起疑之前就悄悄溜进我们的心理防线。“成功的谣言”可以像传染病一般流行起来,而失败的谣言很快就销声匿迹了。那么,“成功谣言定律”究竟有哪几条?
定律一:“好”谣言滋生焦虑
2005年,飓风卡特里娜袭击了美国新奥尔良,谣言和洪水一样淹没了这座城市。在极端焦虑不安的环境下,可怕的谣言四处滋长:洪水里有鲨鱼!恐怖分子在防洪堤里埋了炸弹!大圆顶体育馆里到处是成堆的死尸和被残害的婴儿尸体!
恐惧会滋生谣言。人们散播谣言主要是想把那些吓人而又不确定的情况搞清楚。人们交换彼此所知的信息,即便那些话荒唐得可笑,还是能舒缓我们的不安情绪,至少可以让我们觉得自己知道出了什么事。
定律二:“好”谣言在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美国前总统小布什曾说过,法语有一个问题,就是它没有“entrepreneur(企业家)”这个词儿(译注:entrepreneur一词本身就借自法语。)歌星玛利亚·凯利说:“我在电视里看到那些连饭都吃不饱的可怜孩子,我都哭了。我也想像他们那么苗条,但不是有苍蝇乱飞、会饿死的那种。”
其实,以上两个段子都是好事者编出来的,但它们却像病毒一般四处传播。原因很简单:这两个段子的料够生动够劲爆,但是又不会太夸张太牵强,不会令人怀疑他们俩是否真的说过这些话。这样的谣言与常识相符,不会惊动我们头脑中的警钟。
定律三:“好”谣言因时制宜
九月中旬前后,有一条谣言称黑帮有了新的入会办法:想要加入黑帮的人会在夜晚四处开车徘徊,故意不开车前灯,如果一个好心的司机对他闪前灯以示提醒,这个准黑社会成员必须尾随那辆车回家,然后杀死车主一家,作为加入帮会的投名状。
因为从九月中旬起,夜晚开始变长,下班回家的人开始考虑要不要开车前灯,这段时间人们总是在想着车前灯的事情,所以深冬或是仲夏的时候就听不到这条谣言。当某个话题正是人们考虑的热点时,谣言就迎来了急速传播的大好机会。
定律四:“好”谣言简洁具体
回忆一下你脑子里攒了多少稀奇古怪的老说法:吞下肚子的口香糖要花7年时间才能排出体外;我们只使用了大脑的10%;在太空可以看见中国的长城;人们平均每年会在睡梦中吞下8只蜘蛛。
这些小道传闻都很简洁具体,极具画面感的细节描述在脑海中挥之不去,不过它们都是假的!这些谣言说明了一个道理:切实具体、容易理解的传闻较容易流行起来。
定律五:“好”谣言难以证伪
尽管有些传说和阴谋论极端疯狂极端不靠谱,但是它们就是不会“死绝”,为什么呢?为什么人们还是相信尼斯湖里有史前爬行动物出没?尼斯湖已经被调查过不知多少个日日夜夜了,从来就没有证据证明水怪的存在。有人要说了,这个湖泊这么大,谁敢水怪不在里面?想要推翻这种想法是非常困难的。
经久不衰的谣言中含有一些“可检验证据”,谣言中的某些元素在被曲解之后似乎为其增加了一丝可信度。所以,谣言中常常会有一些检验真假的内容,可以让受众去尝试。
【医生点评】
在谣言传播的整个链条中,无论是谣言制造者,还是谣言传播者,都充满了耐人寻味的心理倾向和心理活动。有些谣言能够传开也许并没有什么理由,人们常常会因为人际关系的因素揭露一些所谓内幕,或者来展示自己的口才能力,但有些时候,这些谣言可能“不幸而言中”。
正因为如此,有些人就会持一种“宁信其有,不信其无”的态度,使阻止谣言的难度加大。这就要求我们在谣言四起、一时无法辨别真相时,要自觉地保持清醒的头脑,不盲目跟风,真正做到不信谣不传谣。
- 上一篇:上一篇:变态人格与精神疾病的区别
- 下一篇:下一篇:直面恐惧,享受人生

阅读本文的患者还看了
-
王玉斌 / 心理咨询师
现任成都成华脑康医院心理咨询师,从事心理咨询工作多年,具...[详细]
点击咨询 在线预约 -
徐淑云 / 副主任医师
毕业于广西医科大学,临床精神科主冶医师,心理冶疗主冶医师...[详细]
点击咨询 在线预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