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症内心受害者说我不配拥有幸福
文章来源:成都成华脑康医院 发布日期:2017-08-20
有个男孩子因为一次考试成绩不理想而对父母有了不同的看法,他认为骂自己的父亲是爱自己的,而没责怪还安慰他的妈妈是不关心他不负责的,这个孩子为什么会这样想呢?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吧我们怎么理解这个孩子?
在这个孩子的内心有个“受害者原型”,这个“受害者”认为:“打是亲,骂是爱,不打不骂是祸害。”这是奶奶从小灌输给他的信念,奶奶是一个对他要求非常严厉的人,而这个孩子从小跟奶奶一起长大。在成长的过程中,每当父亲责骂他时,他就认为:爸爸这样做是爱我的。
“受害者”是这样一种身份:小时候因为父母的一些不公正的对待,如被忽视,被苛责,或打骂甚至是被虐待,渐渐就形成了一种这样的自我认识:我是不好的,这是我应该承受的对待;父母的不开心是因为我不够好,或父母的离异是因为我不够乖;我是家里的负担,爸爸妈妈养我很辛苦,也许打骂我爸妈能发泄一些痛苦……等等,长大后,这种受害者的身份就和我们真实的自己融为一体,变成了一种无意识的认同,这种认同让当事人以某种伤害性的态度对待自己,同时也无意识地吸引别人这样对待自己,在亲密关系中更是如此。
因为受害者身份是隐藏在无意识中,不能轻易被察觉,但是从各种关系中可以寻觅踪影。
比如,“受害者认同”在家庭暴力的亲密关系中较常见。在一般的家庭暴力中,我们常常只看到施暴者凶残可恨的一面,却不能看到是因为有一个受虐的“受害者”在无意识地需要他这样的对待。一个常见的现象是,很多家庭暴力的受害者,往往小时候生活在家庭暴力的阴影下。一个从小受过某种虐待的孩子,长大后可能会在自己的婚姻中重复母亲的婚姻悲剧,成为一个家庭暴力的受害者。这是因为她在自己的婚姻中,总是有一种不配感,不配得到丈夫的尊重和爱,不配享受幸福,总是用自贬的方式对待自己。久而久之,丈夫自然也会不自觉地以贬低和不尊重的方式对待她,有暴力倾向的男人自然会被唤醒内心的残忍和暴力行为。
在很多问题婚姻中,大多存在着受害者身份的轻度认同,尤其是女性。婚姻受害者的身份,让当事人身陷其中的恶性循环,总是控诉伴侣如何对她不够关心,不够尊重,不够理解,不够体贴,不够爱……总是因为挑剔或多疑而导致的婚姻关系困难重重。这样的婚姻受害者,无论当初的婚姻结合是多么幸福和美满,较终却总是体验到非常强烈的不幸福感和失败感――这是受害者身份导致的当事人对亲密关系的自我伤害,较终没有办法从亲密关系中得到幸福。
比较隐蔽的受害者身份,是不敢让自己成功或感到幸福,不敢展示真正的自己,不敢发现自己的能力。这是一种来自无意识的对成功或幸福生活的不配感。有些人在生活和工作中本来有很强的能力,但是总喜欢焦虑,抱怨自己不如别人,责备自己没有能力,但每次的结果并不像他所说的那么差。这就是因为内心那个受害者在捣乱,在恐惧。这些恐惧太过严重,就会妨碍当事人的自我成长和和谐的生活。
与内心的受害者告别,意味着需要向内心那个施暴者告别,这个施暴者在内心中是一个暴君,他非常严厉苛刻,总是以一种非常负面否定的声音威吓我们:你不可以这样,你不可以那样,你没有能力,你不可爱,你不配得到幸福,你是会被人耻笑的,你没有价值,你不值得拥有你想要的生活,你不可能实行你的梦想,你没有资格去争取你想要的一切……这个暴君的声音是如此强大,而且一直陪伴在
一些人生命成长的过程中,嘲笑他,讽刺他,打击他。
施暴者往往是这样一些可怜的家伙:因为他曾经有过被伤害或失败的经历,因为他内心更多的是痛苦、受伤害、自卑、耻辱或自贬,因此,总是通过寻找替代的受害者来填补自己内心的空虚。这样的施暴者较初可能是我们的抚养者,后来成为我们内心的道德准则--超我,再后来成为我们内心的一道道严厉的禁令和声音。
只要不向这个施暴者低头,只要识破这个施暴者的真实面貌,每个人都可以勇敢地做自己,而不是让这个施暴者驻扎在自己的身心中,成为一个人生命的统治者和王。如果我们不认同这个受害者身份,施暴者就无计可施,举手投降,然后自动从我们的生命中撤离,让位于我们真实的自己。
多一些勇敢和无谓,告别内心的施暴者,告别内心的受害者,是你走向真实人生,活出真实自我的4?道路。
-
王玉斌 / 心理咨询师
现任成都成华脑康医院心理咨询师,从事心理咨询工作多年,具...[详细]
点击咨询 在线预约 -
徐淑云 / 副主任医师
毕业于广西医科大学,临床精神科主冶医师,心理冶疗主冶医师...[详细]
点击咨询 在线预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