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对大脑的损害到底有多重
文章来源:成都成华脑康医院 发布日期:2017-08-11
焦虑是一种不安、紧张、对不确定事件担忧的感觉,主观体验常伴随生理征兆如出汗、颤抖、头晕及心跳加速。偶尔及短暂的焦虑是生活中必需的部分,但频繁或持续存在时可发展为病理性疾病,干扰工作、学习、人际活动。
恐惧及焦虑的神经过程简要来说,就是杏仁核检测到威胁并产生恐惧焦虑情绪,而内侧前额叶皮层及海马抑制杏仁核活动,在杏仁核与mPFC及海马的动态平衡下,即实现了情绪的调节。
研究证实,焦虑症患者存在情绪学习能力受损、mPFC活动减退、杏仁核与mPFC的关联减弱,表明PFC对杏仁核及中枢神经其他脑区的调节作用减弱。
较近报道称中年经历过明显心理压力的妇女,20年后罹患阿尔茨海默病的风险升高;焦虑症状可使老年人罹患阿尔茨海默病的风险升高至2.5倍。在动物模型中发现,应激水平的糖皮质激素能够引起淀粉样蛋白生成及tau蛋白积累。
啮齿类动物实验中,发现慢性应激可引起小鼠部分PFC的结构及功能退化,即部分PFC锥体细胞树突棘受损,导致工作记忆受损。
因此,病理性焦虑及长期应激可导致海马及前额叶皮层的结构退化及功能受损,从而升高其他精神障碍的发生风险(如抑郁及痴呆)。
- 上一篇:上一篇:关注焦虑 关注心理亚健康问题
- 下一篇:下一篇:职场人春节前易焦虑
-
王玉斌 / 心理咨询师
现任成都成华脑康医院心理咨询师,从事心理咨询工作多年,具...[详细]
点击咨询 在线预约 -
徐淑云 / 副主任医师
毕业于广西医科大学,临床精神科主冶医师,心理冶疗主冶医师...[详细]
点击咨询 在线预约
